以下“病鱼”图片都是今年出钓拍摄的(尾鳍有红线虫和鱼身被锚头虫叮咬的鲫鱼钓到多条,没一一发上来):
畸形的小白鱼
身上有红线虫的鲤鱼
把这条鲫鱼尾鳍上的红线用牙签挑开,是两条红线虫
尾部畸形的鲫鱼
被锚头虫叮咬的鲫鱼
鱼鳍上长着成片不明的水痘
尾鳍上长着成片不明的水痘
这条身上有红斑的大鲫鱼,钓上来就皮毛不整
今天发这些图片,不是抱怨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而是想说说一个问题。
现在钓鱼人普遍会把钓到的小鱼放生,
对于钓获后的小鱼再放生是否有益于保护野生鱼类呢?有人说,发达国家就有相关法律条文,钓到不够尺寸的鱼一定要放生。个人相信,别国规定的法律条文自有他的道理、和具体的国情,不在这里探讨。
还是分析一下钓获一尾小鲫鱼到入护的全过程:鱼中钩后大多伤在唇部,经过鱼本能的奋力挣扎,由于小鲫鱼的嘴唇单薄钩伤处一定会扩大,被人握在手里摘钩时又受到疼痛和惊吓,然后被囚禁在鱼护中。我想,鱼在鱼护里的感受一定是极度恐慌,
经常看到钓鱼人把入护的小鱼、和自认为不够尺寸的鱼再放生的文章和图片。如果想放生,最好钓到就放生,这样对鱼伤害小。不过钓友说,当时放生体现不出成绩感。大家都知道,如果鱼护里有大鱼,入护的小鱼很容易被大鱼折腾得伤鳍、掉鳞,刮掉体液。试想:嘴上有伤、身上掉鳞、一度受到惊吓的小鱼再回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水域里,即便不死也会剥层皮。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伤口就怕细菌感染,受伤的鱼回到被污染的水域里伤口很可能就会被感染、生病,而体弱的鱼,很容易成为寄生虫攻击借宿的对象,江里频频出现“病鱼”也就不足为奇了。
写这篇文章的主因就是想和钓友商榷,把入护的小鱼再放回水中是否值得提倡?还是应该第一时间就放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江石(转载)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 diaoyu899
长按关注"360钓鱼"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号: fishchina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