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的饵料让人眼花缭乱,但大多数为腥和香。钓友有没有想过鱼真正被诱过来是因为什么?还有就是人所感知到的腥、香和鱼所感知的有何不同?
首先说一下腥
一般腥的东西有鱼类、禽类、蛋类、还有动物的内脏等。这些东西的主要成分是动物蛋白‘’而组成动物蛋白的最主要的成分是氨基酸。而细胞合成的必要成分恰恰也是氨基酸,所以鱼在繁殖期需要补充大量氨基酸。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小鱼在水里成群结队的游来游去,主要原因是为了安全,这样可以有效躲避猎杀。它们迫不及待需要成长,所以就需要补充大量的氨基酸,因此小鱼总是闹窝不断。它们之所以喜欢腥味,是因为腥味的食物普遍都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出于成长需要的本能。
在来说一说香
这里的所说的香不是香水的那种香,主要是指来自谷类、豆类等植物的清香。这些东西的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和糖类。虽然植物蛋白也含有氨基酸但没有动物蛋白的种类齐全。然而里面的糖类却是鱼非常喜欢的。
大豆蛋白里含有一种必须的氨基酸,同时也提供丰富的糖类。玉米和红薯也是糖类含量较高的,所以这三种是制作饵料的主要原料。
氨基酸的主要作用是合成细胞,而糖类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鱼类正常活动和体温控制的能量来源。繁殖期和成长期的鱼,需要补充大量的氨基酸。所以春天的鱼和小鱼都喜欢腥味的饵料。而大鱼对成长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但由于体型较大大,能量消耗就多,所以就需要补充大量的糖类。这就是为什么钓大鱼多数要用谷类饵。
那么是否搞一些氨基酸和白糖,就可以包打天下呢?
当然不是,不同动物的感觉阈限是不一样的,就像狗能听到人所不能听到的声音;猫头鹰在夜里可以看到人看不到的东西。虽然鱼的视觉很差是“近视眼”但味觉却是相当发达的,可以感知水中的氨基酸和糖类。对不同的氨基酸和糖类有不同的反应,需要越强烈,就越兴奋。现在饵料大都雾化很好,就是为了加快溶解,起到迅速诱鱼的作用。当然招小鱼是正常的。
这世上不存在走哪都灵的通杀配方,影响上鱼的综合因素很多。只能在垂钓过程中随机应变。
先说一说天气是如何影响鱼情的
众所周知气压的确影响鱼情,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气压影响的只是水中的溶氧量。当溶氧量很低时,鱼就不舒服就像人生病一样很不舒服也就没有胃口,溶氧量很高时,鱼就很活跃,胃口也好,吃嘛嘛香。气压越高溶氧量越高,气压越底溶氧量越低,在正常溶氧量的范围内鱼就比较有口,比较好钓。
在下雨前的一段时间,随着空气湿度增大,气压降低,溶氧量就降低,这时鱼不就饵。而雨后,随着空气湿度降低气压升高,鱼反而好钓了。
温度也影响气压的一个因素,温度越高,气压就越低。所以在夏天,如果连续升温,气压逐渐降低,溶氧量越来越少,鱼就难钓,到了晚上夜钓就比较好钓。
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程度也是影响溶氧量的一个因素。
所以水深不同的溶氧量是不同的。水面溶氧量最高。水越深溶氧量就越低,一旦出现缺氧的情况,鱼一般就会跑到水面上来。
有风的时候,所产生的波浪增大了水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溶氧量随之增大,所以起风会让鱼口增多。在下风口、或者落水处溶氧量都是比较大的,鱼就喜欢窝在这里。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溶氧量,比如水温越高,溶氧量就越低。还有鱼不是恒温动物,一般常见的淡水鱼,在15-25℃的水温里生活比较舒适;有水草和藻类的地方由于光合作用,溶氧量就较高。
那么有了这些,鱼一般都在什么地方呢?
除了产卵期外,鱼一般都会寻找既安全又舒适的地方觅食,当遇到危险时就会向深水区逃窜,
久而久之抗高压低氧的能力也就增强了,生存的深度也增加。当适应了那里的水压,一般不会大幅度改变其深度。水温、气温太高和太低的话鱼一般都在深水区活动,只有温度适宜,鱼才会到浅水区。那里的食物要比深水区明显要多。
“春滩夏潭秋荫冬阳”这是我们钓鱼人熟知的钓鱼谚语。
春天时节,万物复苏,浅滩处,水草开始发芽,各种虫儿也开始活动。经过一个冬天的煎熬。必定会疯狂的觅食;随着夏天的到来,温度的升高,浅水区超出了鱼的承受能力,除了早上或者雨天这时的鱼一般会在深水区呆着;紧接着秋天到来,秋荫是指在树底下。此时树叶泛黄,果实开始成熟,大量的树叶和果实落入水中,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食源;最后冬天到来,我们一般会选择,在晴朗的日子,有阳光照射、温度较高的水面垂钓。
以上这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长按关注"360钓鱼"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号: fishchina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