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下午,海南省海口市红城湖湖面仍漂着一些死鱼。附近居民反映,每逢下雨,红城湖湖面总会漂有死鱼,有时数量很大。为什么会死鱼,红城湖鱼到底能不能吃,市民希望有关部门能说个清楚。
为此,记者走访了多家单位和部门。
红城湖屡现死鱼
居住在红城湖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今年6月以来,红城湖已多次出现大规模死鱼的现象。
有媒体曾报道,6月28日至7月4日,红城湖就有4000多斤鱼死掉。7月23日上午,红城湖湖面突然浮现大量死鱼,红城湖的管理人员出动3条小船在湖里捞死鱼。之后,每次雨后红城湖都会有大批鱼死亡。
8月6日清晨,大雨过后,红城湖湖面上又再出现大批鱼死亡现象。据红城湖淡水鱼养殖场统计,当天死亡的鱼达1.5万公斤。
红城湖死鱼来自哪里?海口市红城湖公园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家和说,红城湖养鱼场于2003年建立,该养鱼场一年产鱼量约为80万斤至90万斤。他说,去年5月,红城湖开始出现少量死鱼现象,今年7月起陆续出现大量死鱼,这一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在雨后。初步估计,今年截至目前,红城湖死鱼量近10万斤,九成以上为鲮鱼。
鱼儿缺氧死湖中
最近几次死鱼现象发生后,省水产技术推广站都派人到现场取样检测。该站副站长徐义江说,经专家分析和检测,最近两次大量鱼死亡现象,是因缺氧造成。
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主任陈基新分析,有几种因素可造成水体缺氧,比如在低压等气候条件下,水质受到污染等,此外下雨天气温、水温发生变化也会造成水体缺氧。
陈基新说,容易缺氧的时间一般在阴天或雷雨天的清晨2时至5时,因为这时间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比较少,如果鱼塘高密度养殖,很容易出现缺氧情况而造成鱼大量死亡。在缺氧情况下,大鱼死得较快,小鱼死得较慢。
红城湖不适合鱼类生长
据了解,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可划分为五类,最高为一类水,最低为五类水。
海口市水务局排水供水科负责人说,红城湖是海口城区内的一座大水体,承担着其周围区域雨水的接纳和城区的调洪任务,也是城区的一个游乐场所。由于历史原因,红城湖成为渔场后,养鱼饲料喂养带来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了水质。而且,府城片区的排水系统还未完善,下大雨时,部分污水会流入湖内,进一步恶化了红城湖的水环境。
“红城湖水质不符合鱼类用水标准。”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副局长陈超说,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水体以上才适合渔业养殖。但红城湖水历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湖水的COD(化学吸氧量)、氨氮等污染物已超过三类渔业用水标准,属五类水。五类水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及景观用水。
陈超认为,红城湖多次出现雨后鱼死亡的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下雨后气温、水温发生变化,湖里溶解氧下降,含氧量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红城湖周围生活污水没有截流,下雨后,雨水把部分生活污水流入湖里,水质受到了污染。
红城湖鱼能不能吃
经过改造,如今红城湖已成为市民消遣的好去处。一些人甚至在此垂钓,钓上的鱼直接带回家吃。
红城湖里的鱼能不能吃?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海口市卫生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等相关单位,却没有一个部门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该市卫生局食品科负责人说,湖里的鱼能不能吃,吃了对身体是否有害,需检测才能知道。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也只是说,五类水体是不适合养鱼的,在这种水体下生长的活鱼能否食用,需要检测,看活鱼体内有没有超标的污染物。
陈基新说,由于海南省还没有成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目前,海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也没有规范化。一旦机构成立,水产品可以实行“市场准入制”。
针对红城湖多次出现鱼死亡现象,专家建议,养殖者要注意采取措施,打雷、阴天要提高警惕,如可增加增氧机等。平时还要注意科学养殖,放鱼苗时不要过密。
海口水务部门则建议,红城湖相关管理单位,应配合市排水管理处,尽快完善府城片区排水系统,以从根本上改变红城湖的水质。
长按关注"360钓鱼"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号: fishchina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