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参加钓鱼比赛,因准备不及,只带了些蚯蚓和几种商品粉饵上路了。比赛开始后,久钓无鱼,只好打扑克消磨时光。这时只见一钓友在旁不断起着200克以上的大鲫鱼,过去一看,人家是小米打窝,长竿大线,钩挂成束红虫,甩大鞭的传统钓法,可就是对路,鱼儿爱吃。回到钓位仍然发愁:没有红虫,能用什么方法让鱼儿吃蚯蚓呢?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采取诱导法:把一些蚯蚓截成2厘米的小段投入窝中。半小时后,只见鱼星渐起,调整铅皮后,钩挂上小段蚯蚓重新开钓,竟连上几尾大鲫鱼。
这次对鱼儿食性的诱导成功,并不是一次发明,它早已在钓友中广泛采用。某一水域的鱼爱吃哪种食物,一是由于鱼儿长期养成的食物识别惯性,二是出于安全警觉的本能。但一般鱼都有它食物的兼食性特点,就是说鱼不是永远只吃一种食物。当一种新的食物出现,经过观察、接触,特别是当它小心翼翼地品尝到美味,体会到安全时,下次遇到就不会再拒绝。同种食物经过多次的重复出现,就能够在鱼的摄食反射中枢,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过程,这是我们诱导能够成功的生理基础。
基于以上,诱导集鱼成了钓鱼丰收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来说,用团块状饵料,经过4个小时以上的诱导,就能够使中、大型鱼上钩。在水广鱼稀的大水面钓鱼,要提前半天、几天乃至十几天,定点定时大量的(几百克至几千克)投喂诱鱼饵料。其目的:一是集鱼,让鱼群形成定时、定路线的洄游规律;二是诱导食性,让鱼对钓饵毫不疑心。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所用的诱饵种类,在一段时间内,不要随意更改,而且钓饵和诱饵在种类和物理性能上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要把一个诱导点作为长期钓点,每次钓鱼后都要投入适量诱饵,即使当天没钓鱼,也要抽空坚持投放,以保持窝子的持久性。钓了一段时间后,如果鱼对一种饵料产生了戒心,或者有新的方便钓饵出现(如某种农作物成熟),可以逐日添加新的成分,以至几天后全部换成新饵料,进行钓后的养窝,这样又会有新一轮的丰收了。
记得10年前,笔者在信阳农村学校工作的时候,校外十几米远有一中型水库,库内野生鱼类十分丰富,农民承包只放鲢鱼,其他鱼类可自由垂钓,但用蚯蚓和一般的面食钓上的都是个头不足百克的鲫鱼和白条,因数量较多,在最初学钓的一年里也就很满足于己有的钓技和收获了。
后来在一次钓鱼的时候,偶然看见几个住校的学生,用大头针自弯的钩,系上1米长的棉线,钩上大米饭粒,不用竿直接用手在边上垂钓,大呼小叫地不断钓上大鲤鱼。经过仔细观察思考我才发现,多年来学生一直在库边吃饭,经常把吃剩下的米饭倒入水库,吃完了又在库边洗碗,所以养成了大鱼只吃米饭的口癖。而学生洗碗的时候,也是鱼儿进餐的时间,不怕吵闹,敢于靠边。后来我用此法,在以后获丰收,再次证明诱导食性是很管用的一招。
诱导鱼食性的做法,在当时可是我的秘密,从不告诉别人的呀。
长按关注"360钓鱼"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号: fishchina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