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鱼类生理与习性,更加了解我们的目标对象,对我们的垂钓活动大有益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鱼类的嗅觉、味觉、触觉以及皮肤与垂钓的关系。
1
鱼类的嗅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鱼有鼻子吗?在鱼头两侧一边一个小孔状的东西,那就是退化了的鱼鼻子。一般的鱼类都有一对鼻腔位于头的前方,嗅觉器官主要集中在这里。不同的是,鱼类的鼻腔和人的鼻腔可不一样。人的鼻子主要用来呼吸,而鱼的呼吸依靠的是--鱼鳃,鱼鼻子只能起到"闻"的作用。它不和口腔相通,鱼类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叫入水孔,后面的孔叫出水孔。当鱼游动时,水从入水孔流入,然后再由出水孔流出,这样,鱼类就能嗅到水中的气味了。
鱼类的嗅觉器官是重要的化学感受器之一,由鼻孔、鼻腔和位于鼻腔内的嗅囊构成,鱼类嗅觉器官的进化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鱼类的嗅觉器官在鱼类的生活中,诸如摄食、御敌、生殖和集群等行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们对于同种鱼类在受到重创时,发出溶解于水的特殊气味极为敏感。对未受到重创的同类鱼同样有阻吓作用,其它鱼闻到后便会迅速逃之夭夭。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能引起鱼类嗅觉的物质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对于喜食植物性饵料鱼类,饵料应作到:容易挥发、能溶解于水中。而对于攻击性肉食性鱼类其饵料,则应反其道而行为宜。当我们停留在具有某种特殊气味的地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对此种气味就会完全适应,当闻到另一种特殊气味则需要适应过程。水中鱼类同样对气味,会作出不同反映。甲地鱼已习惯某种气味会放松警惕,但到乙地此种气味未必奏效、特别对曾经中钩鱼会进一步加强警惕。因此在垂钓中应根据各地鱼的特点,制造饵料同时不断地提高垂钓技巧。
2
鱼类的味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鱼类对食物的品尝直至吸或吞下食物,主要是依靠味觉器官中---味蕾。人类的味觉品尝主要表现在舌头表面、而鱼的味蕾分布在鱼体中分布很广,不仅局限于口内,同时也分布于鱼的唇和头部,甚至分布于体侧和尾部。在体内除了分布于口腔、舌外,还分布于咽、鳃、食道等地方。味蕾分布的范围因鱼的种类而有所不同,有唇须的鱼味蕾的作用是辨别食物的味道,具有分辨甜、咸、苦、辣、酸的能力鱼的身体各处有各种味觉器官。例如口中与嘴唇周围的表皮都是味觉器官,称为“味蕾”;在体表的皮肤上也有味蕾散布着。味蕾能分辨酸、甜、苦、咸等味道。人类或其它动物,必须用舌头接触到食物,才能尝出个中滋味。而鱼的表皮味蕾只要接触到食物,不必张开大口就可以大致辨出食物的味道,品尝后才能作出最后选择。
鱼类的味觉也很发达,很多鱼类,如鲫鱼、鲤鱼等,它们发现食物后,首先把食物含在嘴里,经过几次吸吐过程品尝后,合口味的方会吞下,不合口味的便会立即吐出。此时浮漂初始阶段会产生几次小幅度升降过程,说明鱼正在进行品尝。当浮漂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或下落,说明鱼饵已被吞下。各种鱼类对味皆有不同程度偏爱,杂食性鱼类:鲫鱼偏爱浓香浓甜、鲤鱼则偏爱微腥、鲂鱼和草鱼偏爱微酸及曲酒气味。而肉食性鱼类多以血腥气味更加偏爱,因此在垂钓中应针对主钓鱼类对饵料作出,不同选择避免盲目性以取得最佳效果。
3
鱼类的触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触觉器官是动物重要的定位手段之一,主要表现在以触觉来认识生活及其相对应的环境。动物中称为触觉动物。以动物为例老虎和狮子猫和老鼠,如果去除掉它们的胡须,行为会变得莽撞。鱼类的触觉器官主要是触须和侧线。分布在口腔、口唇、触须和侧线等处密度最多。鱼是靠嗅觉、触觉、视觉和味觉的总体功能完成觅食活动的。鱼体的触觉器官主要感受来自压力和水流的变化。鱼体表面上的侧线触压觉非常敏感,可以探测出水中极微小的振动:如果岸上出现行人的脚步声,和高空中的飞机、飞鸟、及很远地方的开山炮声均可引起整个水域内的鱼迅速作出逃盾的反应。鱼的触觉主要用于同类间的,情感交流和环境适应与防卫。它如同一架雷达,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外界事物。在水域中如果出现凶猛鱼类危险信号,会立即采取逃避。而对比它小的鱼类则会采取驱逐。如果发现美味可口的食物,即可游上前去觅食。
鱼类的触觉器官的侧线和触须,能使鱼类在昏暗的水中游动自如。鱼类虽然都具有感觉器官,但其灵敏度却差别很大。总体而言,中上层鱼类,视觉比较灵敏,但味觉和触觉反应相对迟钝。而底层鱼类如鲤鱼,则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觅食。了解鱼类的感觉器官,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不同鱼类发现食物的方式,以便于垂钓中应变能力。因此钓饵应注意软硬适度、粗细粘滑适宜。垂钓较大鱼饵料可以稍硬,饵团大时一定要软些。钓小鱼则一定要软,饵团小时则可以稍硬些,去适应主钓鱼类进行选择。同时注意垂钓时要尽量寻找安静噪音较小的环境,尽量避免吵杂声,以取得最好垂钓效果。
4
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与垂钓关系
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是鱼类以及水生两栖动物所特有的感觉器官。它是一种埋在皮下的特殊结构,主要分布在头部后方,在身体的两侧,每侧各有一条侧线。少数鱼类每侧有二条甚至更多。侧线的主要作用:确定游动方位、感觉水流和水压变化、及低频率声音。由侧线沟状或管状的开口处--溢出粘液--再由粘液传递到感觉结节--使感觉结节的顶端发生偏移--经侧线神经传递到大脑,而作出迅速反映。
鱼类在水中仅凭视觉是难以正确测定物体的方位,而侧线则能够配合视觉测出远处物体的具体位置。当一个生物游近时,周围水体会产生震动,鱼体侧线就能感觉到并会作出反应。如测得游近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及所处的位置便会立即逃离。鱼类在游动中所形成的水波,传至物体后又会被反射回来。侧线可以感受到并且能正确知道物体的存在,和它的具体位置。依着水流的方向来确定游动的方向,许多鱼类有逆水而上的习性,鱼可以用抵销水流的速度作出逆流游动,而且能够停留在水域中予定的位置。因此,也可认定侧线是鱼类趋流性的辅助器官。一些鱼类的侧线能感受低频率声波和对温度起感觉作用.即所得趋流性反应,对集群和洄游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鱼类在生殖季节侧线感觉器特别发达,产卵后又会随之消失,这说明鱼类在结群移动与产卵追逐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侧线对振动的感觉作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鱼类的侧线功能,在垂钓中必须加强应对,同时从中能得到某种启示。岸边任何嘈杂声响都会使水体产生波动,水中鲫鱼、鲤鱼等温合性鱼类会因此产生警觉。而垂钓黑鱼、鲇鱼等肉食性鱼类则无过大影响,适当声响所产生水体波动,甚至有利于垂钓。同理在鱼类密集时,如果其中一条鱼中钩,应尽快领向一侧较远区域。否则在密集区内出现脱钩现象发生,受到惊吓的中钩鱼会发出声波,其它同类鱼闻讯后会迅速四散奔逃,几小时内很难从新汇集对垂钓极为不利。
长按关注"360钓鱼"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号: fishchina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