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学院

如今黄河又能钓上鱼啦

2006/8/8 15:10:34 人评论 次浏览

     1965年响应祖国号召,来到大西北兰州工作。

      兰州,黄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当时兰州段的黄河比现在要宽得多,水也比现在深得多。滔滔的黄河水,一泻千里。60年代,兰州的工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因而,黄河水域基本上没受到什么污染。黄河,对我们这些从小就爱钓鱼的外地人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夏季,每当休息时,约上三五个同事,一同到黄河泥沙滩边甩底钩钓鱼。因为黄河水深流急,无法用竿进行钓鱼。当时钓鱼,没什么商品饵,全是用蚯蚓或马粪蛆。因为是甩底钓鱼,每人都甩三盘线以上,每盘线上拴上三四个鱼钩,每个钩上要挂两个白色的马粪蛆,线能甩出四五十米远。把甩出的线拴在插进泥土中的薄薄的竹签上,再在竹签上安上一个小铃铛。鱼吃钩时,便发出一阵阵的铃声。当时能钓上来的鱼,大部分是20厘米左右长、两三厘米粗的“船钉鱼”。这鱼肉细嫩白洁,味道鲜美。有时偶尔也能钓上黄河鲶鱼,但很少。每次钓鱼都能钓到一二千克船钉鱼。

      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黄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曾经一段时间,黄河岸边的泥土和露出水面的河卵石,都被黑色的油状物所污染而变成黑色,踩在脚上黏糊糊的,站在河边随时都可以闻到一股带有苯的异怪气味。从此,再也没见到有人钓鱼了,也钓不到鱼了。

      随着开发大西北号角的吹响和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兰州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建设,兰州实施了蓝天工程和治理、保护母亲河的一系列治理措施,对治理和消除大气污染和各种排污,包括对向黄河里排污的治理力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的整治,兰州的天变蓝了,尤其是冬季,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天数可以见到蓝天和阳光,黄河水也已改变了以往沿河边三四十米宽的污水流带的状态。到了夏秋季节,黄黄的河水滚滚直流而下;到了冬春季节,黄河的水清的像蓝天一样,一米以内深的地方可以看到河底。河中心的沙滩上又有了从西伯利亚飞来过冬的各类候鸟,在那儿嬉水,在那儿休养越冬,常常吸引爱鸟观鸟的人们,来到河边观赏。

      2002年8月的一天,我约了几位老年同事和钓鱼爱好者,到黄河边进行野钓。为什么要进行野钓呢?一是因为在市内的塘钓费用太高;二是因为野钓更具有休闲养性的好处;三是因为,也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经过多年的整治,现在的黄河已恢复了她以前应有的面貌。我们一行三位老年钓者,来到距市区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黄河处,找了几处回水湾,那里有高大的杨柳树,正好可以遮住烈日的照晒,我们便在这里摆开了“战场”。回水湾处水流非常平稳,完全可以用竿抛钓。我们这次来野钓,也完全是试探性的,看看经过多年黄河水的治理,现在是否还有鱼存活。因为我们是有备而来的,竿、线、钩用的完全是现代极品,而鱼饵却是原始古老的,用的仍是从农家牲口圈里挖的白色的马粪蛆和蚯蚓。我们每人都带了两支3.6米和4.5米的手竿。一支竿挂的是马粪蛆,一支竿挂的是蚯蚓,抛竿下钓,等待期望好运的到来。等待了一段时间,鱼漂仍未有任何的反应。是水中没有鱼?还是长期无人在黄河里钓鱼,水中的鱼还不习惯这种饵食,静静地等待了半个多小时,突然一个鱼漂点动了几下,随之出现黑漂,吃钩好猛呀!赶紧提竿一抖,手感挺重,鱼的劲还挺大,没用遛鱼,直接把鱼提到岸上。呵,真的是30年前钓的那种100多克重的“船钉鱼”。心情好一阵紧张和喜悦,因为毕竟好多年没有在黄河里钓鱼了。另外两位钓友听我钓上鱼了,他们也惊喜了一阵,我随即叫他们快过来钓。我们三个人就在这大的回水湾同时拉开了战场。上鱼的钩是挂马粪蛆的竿,当即,我们六支竿都换上了马粪蛆饵。6支竿12只钩,钩多食就多,肯定会吸引更多的鱼来吃。此话叫我们言中了,从钓上第一条鱼后,我们三个就不停地你钓一条我钓一条钓个没完没了,到了下午3点多钟,我们三人每人都钓了二三十条“船钉鱼”。在黄河里野钓,根本不存在到了中午水温高了,鱼全浮在水面不吃钩的现象。因为,水是流动的,水温相对是稳定的。


      这次野钓,真正享受到了一次回归大自然垂钓的美,虽然我们没有钓到大鱼,但却钓到了我们年轻时在黄河钓到的记忆忧新的“船钉鱼”,大家的心情、感受也特别的好。在回家的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像是又回到了青年时代。我们深信,用不了几年,黄河里一定还会有其他的鱼类,如黄河鲤鱼、黄河鲶鱼等等也会在这里繁养生息。到那时,人们就可以在黄河的各地段的回水湾,甚至黄河深处进行休闲钓鱼。这一切应归功于环保工程的实施。


长按关注"360钓鱼"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号: fishchina2006

相关钓技图片资讯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