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学院

沟渠野钓技巧

2007/1/2 18:46:25 人评论 次浏览

    沟渠野钓选择塘口最重要,一个好的塘口可使你锦鳞盈护,相反一个“先天”不足鱼情差的塘口,纵然你有天大的本事,也避免不了当空军的结果。由此可见,选择塘口和钓位的重要性。沟渠野钓不似家养池塘那样容易,这里由于沟渠鱼稀疏的特点所决定的,最重要的就是所选塘口的鱼要有一定的密度。

  江南多水,沟渠野塘四通八达,纵横相联。由于这些沟渠的作用不同,所以深浅不一。水情的不一致性,导致了水中鱼疏密分布不均,因此在沟渠野钓选择塘口时,必须一看,二试。一看就是看水色,这也是很多道行较深的高手选择塘口的经验;水色是水体本质的反映,一般的情况下,鱼头密度较高的水中,水色比较浑浊,这是由于鱼在水中觅食和活动造成的;而鱼头密度较低的水体,水色大多数较为清澈,尤其是在春季,由于水温较低,水中的微生物尚未完全繁衍,水色透明程度尚可,因此从水色来判断,鱼的密度有较高的准确性,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在选择塘口时,首先注意所选之处的水色是否浑浊;其次,根据所选塘口的走向,断头沟和死头沟都不在考虑之列。因为春季鲫鱼爱在有流水或有水草的地方,而很少呆在无水流的死头沟。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早春野钓沟渠,应是水色清中带浊,略黄且有水草的浅水处,尤其早春季节更应如此。对于水色殷红、浓黑、墨绿侧一概拒绝。这种水色表明出水质已被严重污染,不可能有鱼生存,无鱼当然不能钓。

  其次是看鱼星。鱼星是鱼在水下显露生命迹象的反应,鱼在水下活动,总会有鱼星冒出水面,水面鱼星越多,鱼也就越多,但需注意的是水中水生动物较多,除了鱼冒出的星,还有淤泥泛出的沼气、龙虾、河蚌也吐气泡,应注意分辩。它们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一是鱼星比沼气、龙虾、河蚌吐出的气泡在水面停留的时间长,二是鱼星会转移。而其它的水生动物的气泡位置相对固定,气泡的力量足,在正常的大气压力容易破裂炸开。第三再观察水面的动静。有鱼的地方,容易出现鱼游动的水花,特别是浅水,即使鱼在水底游动,也会有迹象反应到水面上。有了鱼星和水花,我们就可以大致判断此处有鱼。有了上述找鱼的技巧,我们还得试试,选择的塘口能否钓?

  二试,沟渠的环境复杂,有的水面开阔,水下常有暗草生长,不小心钓钩就会挂草挂底。特别是早春的那一段时期,水中有草还不容易发现,盲目地打下窝子,常常是无法钓。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有在确定钓点后,用钓钩在窝子反复拖几下,能保证钓点不挂底、挂草就可以。而有的水面只是表面有草,如水花生、水葫芦、菱角秧都是这样的。从表面上看好似有不少的草,可是这些草对你钓鱼并没有带来多少的麻烦,这样即使有太多的水草,也是无所谓的。有时还是个上好的钓点。笔者曾于2004年4月在南京永丰乡庆丰村里钓鱼。那里水网纵横,阡陌交错,条条沟渠几乎一样,同来的钓友都去我的右手那两条沟渠。因为那边的两条沟没有水草。我转了一圈后,回到眼前布满水花生很窄的小沟。清理了一下表面的浮水植物,用竿挑出草洞,打了窝之后很快的就上鱼了。不仅鱼上得快,鱼的个体也大。那三个去大沟的钓友窝子倒做了不少,鱼就是没钓上几条。想了很久才把大沟为什么不上鱼想个明白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沟里水浅只有60~80厘米深,水的透明度高,没有水草鱼没有藏身的地方。二是在大沟里平时钓的人比较多,鱼的密度相对较低。而小沟里鱼多,钓的人少,不少人都是嫌小沟水草多,路远才放弃小沟钓大沟的。而我却是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围着大沟转了一圈后,才选择小沟的,当时的想法,小沟水草多可以妨碍别人正常捕捞鱼肯定比大沟多。但钓起来没有钓光水那么舒服,还需要自己费点手脚。然而最大的一个有利因素就是那时正值鱼的繁衍生殖的好时机,鱼的繁殖离不开水草,当时这就是我选塘口的初衷。去沟渠野钓优选塘口是最重要的,一般的情况下,如果钓友都能做的到一看二试的话,钓获一定会不错,但是诱饵用得比较多,人也比较辛苦。

  窝点的选择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在野钓中,它对钓收获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它需要钓者的多年积累的经验老指导。野钓每一次野能有三五个肯上鱼的好窝子就十分理想了。能否选择好的窝点和对鱼性的认识。这需要充分了解所钓对象鱼的食性和习性。根据鱼的食性和习性来寻找出鱼类栖身的场所和觅食活动的区域,一个人在不了解鱼习性的前提下,是不会钓好鱼。也不可能钓好鱼的。因此在钓鱼前,必须要确定是钓那一种对象鱼。然后根据对象鱼的习性来选择钓点。根据鱼的食性来选择诱钓饵。

  沟渠大多鱼头稀,如何针对这一具体的情况,笔者曾与《钓鱼》杂志社李洪生先生请教,他认为使用“广种薄收”做窝方法和走钓是最有效的。什么是“广种薄收”,即多选窝,多用诱饵,多做窝。因为不能保证每个窝点都有鱼,一次撒上二三十个窝点,然后选择有鱼的窝点钓,总会遇上几个有鱼窝点,每个窝点能钓上几条。这的确是个明智之举。但是有利必有弊,这个做法的不足之处:一是运动量太大,二是诱饵的使用量也大。怎样才能扬长避短?我做了一翻思索,发现了一个不是规律,但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凡是上鱼的窝,就是经常有鱼,不上鱼的窝就是没有鱼。根据这样的现象,我把 “广种薄收” 的习惯做法做了一些改进,还是象过去一样的选点做窝 。但是施钓却是有针对性的,凡是窝点无鱼或是没有鱼活动迹象的窝点一概放弃。而对已经上鱼或经过证明有鱼活动的窝点,(主要就是观察窝点中是否有鱼星。)侧做为主要的重点对象,这样既可节约了时间,又可减少来回跑动的运动量。

  具体方法如下:确定塘口以后,可沿着河岸选择窝点,对可能有鱼的地方依次打上数个窝点(依各人习惯多少随意),在组配等待发窝时,不妨有预见性的再去打几个窝。第二批窝点打好后再去第一批的窝点钓依次钓。这样组配钓组和第二次打窝就在等待发窝时间内,至少可以节约半个小时。第一轮试钓后,就可以确定窝点的优劣,对有上鱼的窝点,可以考虑补饵续。对无鱼上钩的空窝,毫不可惜地弃之,不再补饵。若是感觉留下的窝点不多,可按上述的方法再打几个窝点进行筛选,直至感到窝点足够为止。沟渠野钓一般有4~5个上鱼窝就已足够了。如果聚鱼速度太慢,窝点还可多点,只要你记得住。但并非越多越好,窝点太多了忙不过来,反而浪费诱饵。这种“广种薄收”之法,主要就是对多钓获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可以节约时间。

  有的钓友虽然也采取了这样的钓法,但往往不能果断地舍取。对于这种“广种薄收”方法一定要善于舍取,否则你就会受累。对于不上鱼或没有出现有鱼迹象的“废窝”果断地放弃。不要主观地常舍不下“空窝”,窝点不上鱼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窝点无鱼进窝或是不在鱼道,饵不对路等等原因,总之要果断弃之。

  今年春天我和几位钓友在南京永丰乡杨柳庄的灌溉渠里钓鱼。由于此前我知道这里的鱼头较为稀疏,所以就采取了“广种薄收”的做法。一下子用小米打了七个窝子。休息了半小时后,又去了邻近的一条沟里又打了七个窝,一条鱼还没钓上就打了这么多的窝子,惹得同来的几个悬坠钓友,对我不断地冷嘲热讽。我却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打了窝以后的40分钟后,我才开始钓鱼。结果,钓了40分钟,只上了3条鱼。同去的悬坠钓手也没有钓上。于是,我给上了鱼的窝补了一点诱饵去钓后打的七个窝子,很快在后打的窝子里,我钓上了近10条鱼。此后,我并不满足,继续沿着小沟又打了七个窝,一天中凭着这21个窝子共钓上50~100克的野鲫69尾,总重近4千克。看着我频频上鱼,那几个取笑我的钓友,急忙地四下去选择钓点,但终究因悔之晚矣,错误过了上鱼的时间,他们三人总和也不及我。原因何在,正是我采取的“广种薄收”策略,应对了小沟渠中鱼头稀疏且不集中的鱼情。所以才有上述的成绩。但我知道这样做是具有一点共性和必然的,绝不是偶然的个案。此后的钓鱼,我都用此种方法,钓获都胜于定点死守的钓友。

 在精养塘和养鱼池中钓鱼,一般都是采用守钓法效果比较理想,原因是精养塘鱼的密度为钓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证。如果在沟渠野钓也打上一两个窝点轮着钓,恐怕当空军的概率就要大得多,钓不好的理由就是沟渠鱼头稀疏,“守株待兔”的钓法不宜。由于鱼情的不同导致沟渠钓与精养塘钓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沟渠钓有着适宜沟渠水情和鱼情的独特钓法。

  沟渠的鱼头稀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关键是如何能选择一个正确的钓法,针对沟渠的特点,有的放矢拿出行之有效钓法。沟渠野钓“广种薄收”必须多做窝,过去采取的钓法大多是“跑马钓”,第一个窝点与第二窝点有几十米的距离,甚至几百米。因此有人说传统钓又是跑腿的钓法。从实践来看,用这种钓法针对沟渠十分有效。每一个窝点守上一两分钟,有鱼则守,无鱼则走。或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根据窝点显出是否有鱼的迹象轮流钓。这样的钓法非常有效,但体力消耗较大,遗憾的是有些身体条件差的人不能适应,尤其是上了一定岁数的老人不宜。原因是一天钓下来,往往走的路很多,运动的时间甚至比守窝的时间还要长。如今有人动了一番脑筋在“跑马钓”上又做了些改进,将“跑马钓法”更新为“走马观星钓”。这种钓法与“跑马钓法”区别不大。主要是节省了时间,加强了针对性,对有鱼的窝点可以多花一点时间,对无鱼的窝点不在浪费时间,减少了盲目性,对提高钓获十分有益。如何判断窝点有无鱼存在这并不是件难事,只要往窝点里看上一眼便知一般的情况下,只要发现窝中有鱼星的存在就能感<


长按关注"360钓鱼"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号: fishchina2006

相关钓技图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