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不停则钓不停
在江浙一带,打窝就地取材,不外乎麦麸、米、菜籽饼、米糠、豆饼等。可是宁波不同,用酒酿做添加剂,把麦麸和米糠揉合起来,搓成一个个小汤圆似的丸子,一会儿一个投向钓点,频率高,声音小,对别人也没有影响。遗憾的是,这个颇有地方色彩的钓法刚在钓赛中亮相就因成绩突出遭到嫉妒,并引起争议,最终被打入另类。比赛是以参赛者接受相应规定为前提的,他的限制被通过了就是规则,谁也不能违反,你不承认它就不能参加比赛。
现代钓鱼,包括国际流行的钓鱼方法有的已不用诱饵了,如飞蝇钓法、拟饵钓法、路亚钓法等等。然而,一些国际性钓鱼组织举办的比赛依然尊重传统,允许打窝,但在次数、用量、时间和可能产生的干扰上作了限制,世界钓鱼锦标赛就是这样。在国内,呼吁钓赛打窝的声音从来没有停过,但习惯于组织池钓竞技的人总是把不准打窝看成是现代钓鱼的一个标志。其实,传统和现代都承认这样一点———诱不停则钓不停。
钓鲤鱼时我们会发现两种现象:一种是窝下得不多,鱼来得少,钓一尾两尾就没有了,于是续窝、补窝,钓到完补到完。另一种是诱饵下了很多,鱼也在窝里,但只吃诱饵不咬钩,守一天都不咬一口。前一种情况当然是诱不停,有诱饵才能把鱼留住。成功的要诀是诱饵不断,量控制在不让鱼吃饱又不让鱼离开,并做到前鱼未绝后鱼已到。后一种是把诱不停变成一次诱,毕其功于一役,忽视了天气对鱼的影响。这就不能不佩服宁波的小汤圆打窝法了,钩前投,钓中投,持续不断,时间和诱饵的量是计算好的,把鱼引来但不让它吃饱。同样的例子还出现在苏州,不过不是小汤圆,是菜籽饼。1999年7月,笔者在蠡口等地钓鱼,除了钓鲫鱼在数量超过当地钓手,论钓鳊鱼总是技输一着,原因是他们不断地投菜籽饼,持续打窝,两个饵团下去,15~20分钟里连钓3尾鳊鱼就又打窝了,一天扔下20千克诱饵,能钓20~30千克鱼。或许这样诱鱼成本太高,但投入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诱不停是因,钓不停是果。根据这个道理,悬坠钓法采用诱钓合一的商品饵并进一步把鱼从水底诱到中层和上层来钓,由此而出现了针对鲫鱼的速钓技术,现在又扩大到钓混合鱼。无疑,这是到目前为止诱不停,钓不停的最高境界了。我们接受悬坠钓法不能只停留在钓组结构上,还要探索它是如何为诱不停创造条件的。
1.上下两钩,一钩诱一钩钓。不管是宁波式还是苏州式,诱不停都是诱饵与钓饵分离,最好的结果是钓饵落在分散而沉底的诱饵区里。这样,鱼搜索诱饵就发现了钓饵,所以诱饵粗糙,钓饵是精制的。虽然我们可以从鱼星的出现来判断鱼进窝了没有,一般不担心诱饵被鱼吃光,但不能不为钓饵的软化、破裂和浮子不能反应的小鱼啃饵而担心,需要经常提起钩来看一看。悬坠钓组一上一下两枚鱼钩,提竿都是一枚鱼钩中鱼,另一枚鱼钩是空的。空钩的出现是因为提竿时钓饵炸裂了,这样一枚钩上的饵散了,沉底了,成了诱饵。另外,悬坠钓组多模棱两可的假信号,提竿无鱼,两颗饵都炸裂的比例很高。如此重复的结果是水底残饵越积越多,至少有一半钓饵变为了诱饵。
2.钓饵溶散性和附钩性的统一。传统钓鱼注意到了钓饵的可塑性,柔软度,但有诱饵在就不要求钓饵起诱鱼作用了,即使在下沉中有些溶散,也没有总结出它在诱鱼上的积极意义。诚然,关注诱饵轻重,选用质地较轻的诱饵以漂浮形式诱集白鱼的效果显著,但诱饵不是沉到水底就是漂在水面上,把水面和水底之间的“广阔天地”忘记了。苏州式诱鱼算是注意到了,可是只对鳊鱼和白鲦起作用,钓鲫鱼还是靠沉在水底的菜籽饼。悬坠钓法是垂直区间的立体诱鱼,钓饵入水就开始溶散,但又不能完全溶解,必须保持一定重量才能维持钓组的二力平衡,所以它结合了一定程度的附钩性。这样,溶散一部分钓饵,钩上还保持一部分,才有边诱边钓,从水面到水底什么鱼都能钓的可能。这就是竞技钓鱼的贡献。
3.诱饵的两面性,制约与反制约。传统钓鱼先诱后钓。它有两个缺点,一是诱饵与钓饵形状不同,当鱼独好微粒和碎屑状诱饵时,钓饵大了,鱼会拒绝;二是诱饵与钓饵的味觉差异会造成一部分鱼独钟诱饵,钓饵形同虚设。鱼只食诱饵,不食钓饵,这就是诱饵对钓饵的制约。这种情况在鲤鱼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钓鱼运用得较好的方法是,酒泡米打窝,小钩、细线、米饭粒或蛆做钓饵。诱饵与钓饵的形状、颜色、重量一致,鱼不能区别就中钩了。悬坠钓法的困惑是,残饵多了招的小鱼就多,鲤鱼抢不到钓饵却因为钓饵的味感刺激又不愿意离去,于是窝里鱼星不绝,却钓不上鲤鱼。这是另一种制约。所以,钓鱼比赛中出于无奈的竞技钓手只能用钓鲫技术来对付混合鱼了。
尽管诱不停则钓不停是一个通用法则,然而传统钓鱼不能破解的难题,悬坠钓法也未能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现代钓鱼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应该从池钓技术中解放出来,而不应该被诱饵和钓饵所制约。
坠钩平底是传统钓鱼使用得最广的一种钓组,但因鱼漂材料和形状不同,得到的鱼讯反应在以立漂为主的北方是认黑漂,南方用去了羽的家禽翎梗做浮子,称星漂,钓鲫鱼是半粒浮子抬起来就提竿了。现代竞技钓鱼以悬坠为特征,并积极影响着大众钓鱼。两种钓组,结构不同,在反应鱼讯时后者多模棱两可的假动作,让人很难把握;前者简单易学,鱼讯也真实。然而,结构不表示先进与落后,唯钓法而有的优势也不是不可以转换的。
从底坠到悬坠
一般来说,以夹铅形式出现的底坠是不能移动的,鱼咬钩必须拖动铅坠才能产生鱼讯。在这一结构中,我们对鱼漂浮力的关注是牵引水线,使之成上下直线以达到及时反应鱼讯的目的。至于它是否正确反应了鱼讯,常规做法是对鱼漂露出水面和沉入水下的部分进行调整。如上海的三粒浮子定乾坤就是水面上躺一粒,水下沉一粒,中间一粒临界浮子半在水面,半在水下。鱼咬钩轻,张口小,把浮子往上移,水面上浮一粒变成两粒,原来沉在水下的浮子调整为临界状态。只要这粒临界浮子躺平了,或者隐入水中就是鱼讯,用它钓鲫鱼是很管用的。北方用高粱杆和芦苇做立漂,鱼讯弱,把立漂往下移,钓平水,看不见漂顶就是鱼讯。除了调整鱼漂之外,我们还会对铅坠重量、脑线长度作相应调整。
流水对钓组的影响是鱼漂移位,水线弯曲。对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增加铅坠重量。但铅重了小鱼拖不动,于是又有了通心坠。钓线在坠孔中滑动,鱼咬钩无须牵动铅坠而直即作用于鱼漂,所以不管立漂、星漂,通心坠反应的鱼讯都是黑漂。这对习惯于三粒浮子和立漂钓平水的钓手来说,没有了抬漂鱼讯,要判断是什么鱼咬钩就困难了。另外,鱼漂移位,水线走斜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到鱼漂没顶了,浮子被流水压沉,虽可以通过向上游方向牵引钓线来固定鱼漂,或干脆用竿尖反应代替鱼漂也是办法,但一般钓手是不会采用的。
然而,底坠的局限并没有影响我们接受它,因为它在钓一口吞和摄食快捷的大鱼时没有虚假,重坠而有黑漂是大鱼咬钩的典型动作。
按时下通行的说法,底坠的缺点是迟钝,理由是坠钩平底,坠重了小鱼拖不动,但换一个角度看,是不是应该关注一下脑线呢?坠和钩之间的脑线是长是短,是直是曲同样关系着钓组的灵敏与迟钝。鱼的咬钩怎么牵动铅坠?前提是拉直脑线,没有脑线的直,铅坠就不可能移位。如果脑线长了又被淤泥粘住了,鱼咬钩不能拉直它,坠再轻也没有用。关于这一点,南方钓手的解决办法是用坠钩一体的朝天钩。钓线与尾坠连接,脑线没有了,鱼作用于钩鱼漂就有反应。可是,朝天钩也有缺点,一是钩落在淤泥厚的水底容易被虚泥掩盖,不利鱼发现钓饵;二是鱼触钩浮标就有动作,不表示钩被鱼完全吸入,多空竿;三是“死钩”,非上下提引钓线不能产生动态,而坠钩分离会因水流、水压的变化而有钓饵的动荡。
底坠之憾是由钓组结构引起的。
悬坠是在我们对底坠的苦苦思索而无有良策时出现的。它在竞技规则的纵容下突破底坠局限,以新颖结构和新的操作方式在钓小鱼上赢得了喝彩,同时也被钓大鱼者所诟病。然而抛开观念的更新和守旧不谈,就结构而言,只要悬坠能解决底坠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应该接受它。
1.坠钩由触底的平面关系变为上下垂直关系,钩与水底的接触程度是可调的,其间浮标起了关键作用。底坠钓组的鱼漂只对水线产生作用,不调节脑线的曲直,因此也不改变钩与水底的接触。如果是淤泥水底,坠把软泥砸一个坑,即使钓饵没有陷入软泥也会因摩擦力大而使将小信号得不到表现。悬坠的两饵是在浮标平衡坠重的基础上慢慢下沉的,饵重受浮标牵引,使它摆脱了饵陷虚泥的困境。
2.两子线伸直(打浮,钓离底)或其中一根伸直(调高钓底)改变了脑线的态势,鱼以很小的力吸饵,甚至只是靠近钓饵浮标就有了反应。于是有质疑,假信号太多了。底坠的两种基本信号———黑漂和抬漂都有很高的中鱼率,同样信号在悬坠是虚多实少,真假难辨。怎么办?把浮标一点一点往上移,调低钓高,用延长水线的办法使两子线弯曲水底,效果就与底坠相同了。不要拘泥于悬坠的表征,它还有上下运动的隐蔽面。
3.底坠的操作程序是先诱后钓,但没辙的是鱼来了,只吃诱饵,不食钓饵,与此配合就有了引钩钓法,逗一逗鱼就抢钩了。用饵的动态刺激鱼咬钩,应该说悬坠比底坠做得更好。长子线带了两饵从水面到水底的过程就是动态,因此,浮标翻身就有鱼讯;两饵将及水底而有鱼截口就成了悬坠的基本钓法。底坠动态是
长按关注"360钓鱼"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号: fishchina2006